608f7a6fdba37.png  客服热线
 {{z( 电话)}}    

2012年浙江发掘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打开后一丞相的秘密被揭开

时间: 2024-06-23 20:15:25 |   作者: 商标布(带)

  2012年4月,经过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被盗古墓进行紧急考古发掘。

  随着古墓不断浮出地表,古墓里的文物和相关历史也浮出水面。经过专家考证,发现古墓中棺椁的材料是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

  考古专家立即对这座古墓进行更深一步的考察和研究,随后他们发现一个千年谜底,证实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

  2011年7月,浙江省宁波市文物保护部门收到村民举报,声称在村中发现盗墓贼的踪迹。接到消息之后,工作人员立刻开车来到宁波河姆渡镇五联村了解情况。

  根据当地村民们所说,五联村最近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随后村中的干事们就专门蹲点守在村口,调查情况。

  一天傍晚,几位巡逻的干事,发现几名鬼鬼祟祟的外乡人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工具,来到山坡附近活动,好像在找啥东西。村中几位年龄大的老人知道这件事情后,就想起早些年在村里的传闻,“在地下藏有先人的古墓”。

  村中干事听到后,为了阻止非法分子的行为,立马将消息上报宁波市文物保护局,请工作人员来到村里考察情况。

  宁波市工作人员来到河姆渡镇五联村车厩岙地区后,根据盗墓贼平日的犯案习惯,立马将目光锁定在了西天尖。

  但由于古墓已经被盗墓贼挖掘过,暴露在外的文物已经受到一些风化,随时可能会损坏。

  于是,考古团队立刻与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取得联系,请求立刻对古墓进行考古挖掘。

  在经过文物局的同意后,考古团队立刻展开古墓发掘行动,与此同时为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浙江省文物局特意派出人员对此次发掘行动进行支援。

  考古团队发现,西天尖小山下共有四座墓葬,分为两层,分别储藏着两个朝代的坟墓。上半部分是两座清朝时期的古墓,下半部分是两座宋代时期的古墓。

  根据考古专家分析,由于两个朝代之间间隔许久,所以并不知道古墓的存在,于是将坟墓的上方,又创建一层古墓。因为清朝墓葬十分普通,所以并没有值得深入研究的价值,反而是下层宋朝墓葬,引起了许多考古专家的注意。

  古墓底层木棺底座部分已经被破坏,但墓室整体保存比较完整,未受到盗墓贼的大肆破坏。

  该古墓的建造方式与寻常的古墓大有不同,可能是为避免偷盗与受到破坏。在墓室的上方有大量的石条,墓室的周围有许多石砌,除此之外墓冢上还有围墙围挡风沙。

  经过考古团队发掘,除去盗墓贼偷盗的文物,一共出土4件文物,金钗、棺钉、玉佩和圹志。

  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材,在历史上,这样稀有的木材只能用于皇家宫殿和少数寺庙中,在寻常人家中根本不会用到。

  金丝楠木木材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璀璨的金丝,闪着耀眼的黄光,在古代的时候彰显着皇家威严,是皇室独有的木材。

  金丝楠木之所以是稀有木材,不仅因为它表面璀璨的金光,更因为木材本身的特征。

  三、“冬天触之不凉”,具有常温属性,是其它木材不具备的特性,常用于古代宫中的床榻。

  在历史上,楠被称之为四大名木之首,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级的木材,而金丝楠木是楠木的统称,它总共有3种木材,分别有不一样的特点。

  第二种是金丝楠(桢楠和紫楠的别名),是楠木中最好也最稀有的一种,木纹里带有金丝,有的木纹甚至还会呈现出天然山水人物花纹;

  第三种是水楠,木制比较软,多用于制作家具,是古代帝王制作龙椅的必备之材。

  在北京故宫以及现在完整保存的建筑,大部分都是由楠木建筑而成,如著名的太和殿,便是由楠木与紫檀互相配合建造而成。

  那么可以用这么稀有且昂贵的木材作为棺材,可想而知这位墓主人在当时的地位。

  经考古专家考证,这个价值连城的棺材的持有者并不是当时的皇家子弟,而是南宋时期的一位丞相——史嵩之。

  根据历史记载,史嵩之出生于名门望族,被族人寄予厚望,从小便受到严格教育。

  史嵩之在年少时期便高中进举,他是一位有谋略、有志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但后世对于他,却贬褒不一。

  史嵩之所在的家族,是当时京城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在他的家族里,总共出现过三名丞相(包括史嵩之)。

  蔡州之战中,蒙古国派遣使臣来到京湖与史嵩之共同商议灭金之事。在交谈中,为确保双方之间坚定地盟约,史嵩之做出承诺,将河南地区管辖权归于蒙古国。

  公元1234年,蔡州沦陷,金哀宗殉国自杀,史嵩之携带他的尸体凯旋而归,一战成名,让宋理宗看到他身上的胆识,为自己铺上了一条光鲜亮丽的仕途道路。

  金灭亡之后,蒙古国迟迟不肯将河南地区归还,为统一朝权,朝中大臣在守将赵葵的建议下,一同向宋理宗上书,准备发兵出洛攻打蒙古。

  史嵩之知道消息后,考虑到当时的情境,连忙上书反对。即便是当时朝中官员和宋理宗以让他得到晋升为理由,参与此次与蒙古作战,他也不愿。最后由于“少数服从多数”,史嵩之的建议,没有起到丝毫地阻挡作用。

  公元1234年,正如史嵩之所料,南宋军队战败,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河南应天府)再次丢失。

  在联蒙灭金之时,史嵩之便见识到蒙古人的凶猛,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骑马射击不在话下,与当时的南宋军队大相径庭。再加上南宋军队刚刚灭金,军队士兵已经筋疲力竭,没有充足的精力与蒙古军队再去作战。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史嵩之才极力反对与蒙古军队作战。奈何朝中大臣极力支持出洛,让南宋与蒙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打破,成为敌对方。同时让联盟抗金时谈判的史嵩之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收复三京失败以及史嵩之当时极力与蒙古求和的态度,让他在朝中遭到许多排挤,同时民间也因此对他抱有怨恨。

  史嵩之为避免朝中大臣因昔日种种而对他施加手段,栽赃陷害与他,史嵩之提前一步将自己身边的亲信提携上位,成为左膀右臂。

  随着史嵩之在朝中的职权慢慢的变大,他开始为政专断,行事雷厉风行,让朝中众多大臣不满,大臣极力上奏反对史嵩之的决断和专横,然而换来的却是降职或者去告老还乡。

  之后,一旦有人或者有其它党派对史嵩之的事业造成威胁,史嵩之便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报复。

  淮西制置使杜杲曾上奏:蒙古士兵诡计多端,表面上是想要和谈,其实就是另有筹谋。

  在当时,史嵩之是参与与蒙古使臣谈判的官员,杜杲此话一说,顿时让史嵩之十分难堪。

  史嵩因此怀恨在心。当史嵩之升职为丞相之后,便上书宋理宗。弹劾杜杲,降低职位,夺去兵权。

  公元1243年,史嵩之的父亲因病离世,而他却贪恋职权,不肯回乡守孝。这让百姓对他再次加深恶念,引来一片反对与辱骂。

  与此同时,杜范和范钟因为功绩,被宋理宗任命为新的丞相,在朝中与史嵩之同位,共同掌管职权。杜范成为丞相之后,为改善百姓生活发布了一系列措施,得到城中百姓的欢呼。

  然而,不久之后因为杜范丞相不幸身亡(具体死因,历史上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便是史嵩之以毒药害死),朝中大臣都指认史嵩之为凶手,在悠悠众口之下,史嵩之选择告老还乡。

  史嵩之回到家乡之后,便清楚自己慢慢的变成了朝中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早晚有一天会被人陷害。于是,史嵩之便为自己策划了一场“偷龙换凤”戏码。

  相传,史嵩之回到家乡之后,因为树敌太多,民间的江湖人士受到朝中官员的指派,纷纷来到史嵩之家中刺杀他。但史嵩之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年,早已料想到朝中官员的计划。因此,他在家中设下重重防御,避开刺客的攻击,化险为夷。

  之后,江湖人士未解决史嵩之这一难题,便聚集一起,预谋一场天衣无缝的计划,一举杀掉史嵩之,完成各家官员所派的任务。

  据说史嵩之在这场天衣无缝的刺杀中身亡,连头颅都被仇家割掉。史嵩之家中的人知道后,还特意用重金派遣人员去寻找,但最终没有找到。

  史嵩之的家人敢怒而不敢言,他们了解史嵩之在朝中有太多争锋相对的人员,如果被他们了解此事,一定会大做文章。他们放弃寻找,花费重金为史嵩之打造一个全金的头颅陪伴他一同下葬。

  考古学家翻阅大量书籍,并未找到有关史嵩之死因的记载,但通过史嵩之临终前发生的一些事情,能做出以下推断。

  史嵩之在告老还乡之后,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遭到敌人迫害,提前在病重前告知家人计划,在他离世后故意放出此言论,混淆是非,断绝朝中众人对他的加害。

  当然,这也只是我们对民间传闻的猜测与设想,究竟情况如何,还要一直地对这段历史进行考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史嵩之与蒙古军谈判,一同灭金中,我们正真看到了一位机智、从容不迫的南宋官员;

  当史嵩之从战后士兵精力与士气,只身一人上奏请求和平谈判,收复三京,看到的是一位冷静、“舍小顾大”的官员;

  但从担任丞相之后,多次干涉朝中官员的晋升与拉帮结派,看的是一位亦正亦邪的朝中大臣。

  在历史上,每一位人物都有两面,一面是史嵩之从国出发,与蒙古谈判灭金的从容与机智;另一面是史嵩之升职丞相后的独断。

  然而,当一个谜团解决之后,又出现另一个谜团,层层环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每一个踪迹都有迹可循,每个文物之间都有关联。我们只有步步探寻,不断发掘、不断发现,才能将千年文化再现于世。

  每一份文物、每一份历史,都是属于我们先辈的记忆,都是我们民族存在的痕迹。

  对于“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在浙江被挖出,价值千金,专家:一千古谜案解开”的故事,大家在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