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04 14:40:38 | 作者: 印刷耗材
人们已然意识到时装行业正在对环境能够造成灾难性影响。随着行业的发展,环境破坏也在加剧。行动,迫在眉睫。
许多拥有服装制造业的国家都在将未经处理的有毒废水从纺织品工厂直接排入河流,这些废水中含有汞、砷等有毒物质。这些被污染的水源不仅对数百万人的健康极为有害,同时也会最终汇入海洋,并扩散至全球水域。而在服装重要的原材料棉花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使用的化肥也是水污染的另一个大多数来自,这些化学物质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此外,棉花的生长也需要大量水源,仅生产一公斤棉花就需要多达两万升水。在服装的染色和处理过程中,也要使用到大量的淡水,每吨染色的织物最多需要200吨淡水。这一切都给稀缺的宝贵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并产生了恶劣的生态后果,例如由于大量的棉花生产使得位于中亚的咸海日渐沙漠化;在印度,全印度人口饮用水85%的污染都源自棉花种植业。同时,每当我们清洗一件聚酯纤维、尼龙等人造材质的服装时,会有超过1900条超细纤维被排放到水中,进入海洋。而小型水生生物会摄取这些微纤维,它们被更多的海洋生物吞食,从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之中。截至2019年,我们的海洋中有多达236000吨微纤维,这已超越了1000头蓝鲸的重量。
而被我们抛弃的服装正在产生慢慢的变多的纺织废料,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的衣服都扔进垃圾桶,旧衣物的回收再利用率却不足1%,其余立即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被焚化。其中衣物中的合成纤维不可生物降解,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长达200年的分解时间,这些人工的塑料纤维使用于我们72%的衣物中。除此之外,时装行业还在以其他方式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为生产羊绒、羊毛饲养绵羊而过度放牧,因制造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等木质纤维造成的森林砍伐……
我们以一件羽绒服为例。羽绒服中的超细纤维来自多种纺织品,比如尼龙、聚酯纤维、丙烯酸还有氨纶,这些人造材质会参与至一件羽绒服的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及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步骤。如果一件羽绒服重量约为250克,那么生产其所需的人造纤维会释放7千克的二氧化碳,是它本身重量的28倍。假设其常规使用的寿命为五年,用洗衣机或是在干洗店洗涤过10次,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在它被磨损和反复洗涤的过程中,你的羽绒服中的微纤维会持续脱落。每次洗涤后,你的外套都可以释放至少1.7克的微纤维。在洗涤过程中,这些颗粒被循环到废水处理厂,尽管废水处理厂可以过滤65%至92%的微纤维,但大部分的人造纤维最终进入海洋,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与劣质的合成服装产品相比,高质量的服装在洗涤时掉落的人造纤维更少,这证明了服装生产者和消费的人对于生产、购买持久耐用的服装来投资有着非凡的意义。
但是仍然有解决方案可以缓解时装行业中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步就在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行动的意愿。在这一方面,来自法国的羽绒服品牌Moncler已经走在了许多品牌前面。面对环境污染这场大型流行病,Moncler发起了“Born to Protect”计划,提出将社会和环境责任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总体设计,受到五大战略驱动因素: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推动循环经济、倡导公平、培育人才和回馈社会。这一计划中的每一项目标都建立在生态意识实践的基础上,该实践已作为《 时尚公约(the Fashion Pact)》(致力于阻止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全球公司联盟)的重要部分。基于《时尚公约》,众多时尚和纺织行业机构,包括供应商与分销商,创立了全球联盟,致力于实现三大领域的核心目标:阻止全球变暖、恢复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海洋。
这项致力于解决多维度环保问题的计划关注着时装行业的整个生产链条。数十年来,全球化的贸易政策鼓励品牌生产链条的国际化,因此大多数的时装品牌都拥有庞大且难以监督的供应链。想要全面地了解一个品牌的供应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H&M这样的快时尚公司更是在世界各地雇用了一千多家工厂,其中许多工厂会将生产再次转包,有的工厂甚至无法透露他们的纺织品供应商是谁。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品牌说出他们正在针对生产环节做出了哪些实际举措来减少影响,做到真正的诚实和透明,在供应商与生产工厂环节变得更环保,比如鼓励太阳能供电,开始采购和使用新能源设备等,这一切都需要坚持不懈、耐心和投资。
在“Born to Protect”计划中,Moncler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生产供应链中的碳中和。到明年,Moncler 将在其自有工厂实现100%的碳中和,到2023年,Moncler在全球的生产基地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使用率将达到100%。与此同时,Moncler也倡导营造公平、值得信任的环境,实现透明化溯源,到2023年,Moncler将实现100%关键原材料可追溯,到2025年,Moncler承诺确保超过80%的战略供应商达到Moncler社会责任标准最高等级。这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景,而是Moncler过去一直为之付出努力的可持续发展理想。过去的三年,Moncler已经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减少了30%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在品牌位于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直属生产基地慢慢的开始使用100%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同时Moncler所有的外衣制造商都已接受独立机构的道德与社会责任审计。
就像卡路里可以让你选择更健康的饮食一样,关注碳排放指标也可以培养消费者更环保的消费习惯。 然而就像卡路里无法完全反映食物的营养价值一样,生产环节中的碳排放也并不是衡量时装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终极指标,人造纤维的排放、衣物的可回收性等等都将影响生态与生物多样性。 针对这一问题,Moncler自2015年起便开始执行《羽绒系统完整性和可追溯性(Down Integrity System and Traceability)》。 DIST协议由Moncler与外部专家共同制定,旨在通过科学手段在供应链中全程保证可追溯性、高养殖标准和动物福利。 羽绒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各实体机构都要持续接受具有资质的独立机构的检查,确保其行为符合协议的严格要求。 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进所有的产品系列中,包括引入可回收材质、生物基材质等低环境影响的面料和配饰。 今天,Moncler 90%的产品包装都在使用可持续材料。 “Born to Protect”计划表明,到2023年,Moncler 将实现回收利用80%以上的尼龙织物废料; 到2025年,可持续尼龙使用率将达到50%; 到2023年,将实现一次性常规塑料零使用。
放眼整个时装行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演变成为全新的消费文化。许多零售商也开始对符合某些环境标准的产品做标识,不再销售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淘汰不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时装品牌。这样的行为正在快速地塑造时装零售,针对环保的筛选机制将在慢慢的变多的购物平台中出现,利用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衡量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系数,从而决定将哪些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今年8月,作为其“地球计划”的一部分,奢侈品百货公司Selfridges增设了一个全新的标签系统,该计划强调拥抱有机、环境友好的产品。在严格认证审查产品的同时,也为品牌设定了目标,以确保到2025年,平台所销售的产品中使用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材料均来自“经认证的可持续来源”。奢侈品零售商Net-a-Porter和Matches Fashion也推出了类似的品牌。同时,全球的消费者们也在对可持续发展时尚做出积极的响应。消费者们开始对自己的衣柜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感到内疚。针对全球消费者的调查表明,现如今就算是多付一点钱,人们也更愿意购买更多的“可持续产品”。
毫无疑问,Moncler已经走在了时装行业的最前沿,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贯彻于品牌精神之中。早在2019年Moncler便进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DJSI)世界及欧洲指数,并被认定为“纺织品、服装和奢侈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并于今年连续第二年居于道琼斯可持续发展(DJSI)世界及欧洲指数榜首。今年7月,Moncler更是签署了与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循环信贷,最高额度达到4亿欧元,奖励机制与环境减排目标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Moncler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动力——以文化为核心。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表示的,文化塑造了我们的身份,也代表着我们,唯有重视多元的文化,才能确保一切决策包容且公平的发展。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同时它也能够直接促进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安全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平等情况的减少、环境保护、性别愈加平等及和谐且包容的社会。通过以文化视角去有效实现发展目标是一种超越经济发展的思维,预见到的是一个公正、包容、和平且具生态可持续性的未来。这种拥抱多元个体、全面倡导多样性、始终鼓励自我表达的文化追求始终存在于Moncler的基因之中,在过去三年中,Moncler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保护了45000名儿童免受寒冷之苦。在即将开始的“Born to Protect”计划中,品牌将成立多元化与包容性委员会。到2022年,将确保全体员工参与为期三年的多元文化意识分享计划,并计划在同一年鼓励100%的员工自愿参加公益工作。到2023年,将建立基于跨职能与跨文化工作团队的新组织模式。这一计划最直接的目标是对人类产生实际影响,它的目标可能是在未来三年内保护100,000人免受寒冷的侵害。
许多时装从业者或许现在就渴望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这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无论是在供应链管理、服装生产技术革新或是文化建设上,都需要强大的决心与投资。大规模的行业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富有层次与远见,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行业每一个参与者真诚的愿景,而不单单是迎合当下市场的需要。正如Moncler主席兼CEO Remo Ruffini表示:“全球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当下这场疫情危机提醒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该,同时也必须超越自我,不断前进。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作为个人、组织和公司,我们一定要调动超凡的能量。换而言之,我们一定要动员更多拥有共同目标的人去参加了,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要接纳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在新的领域找到创新解决方案。”